close

地方廣電不甘示弱!做瞭融媒體後,突然眼睛一亮!

來源|視聽界

2014年被視為國內媒體融合元年。此後,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融合發展全面加速,不少傳統媒體有意識整合自身資源,積極涉足並占領新媒體陣地。

廣電行業的融合報道路徑在借鑒報業集團“中央廚房”基本架構的基礎上,針對行業特點進行改造和佈局。

央視在玩轉兩微一端的“央視新聞”品牌後,於2017年2月,重磅推出新聞雲生產平臺“央視新聞移動網”。

這個集納全國37傢省級和計劃單列市電視臺的矩陣號,能實現電視與新媒體一體化生產、通稿媒資共享、多平臺分發。它標志著國傢級主流電視媒體內容聚合的網絡平臺誕生。

中央級電視媒體在全媒體傳播渠道和方式上求新變革,地方電視媒體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後。不過當中也暴露出諸多共性問題:

一是“融”模式盲目照搬缺乏自我消化。如今地方電視媒體有幾個現象:“新聞中心”改名為“融媒體(或全媒體)新聞中心”,編輯記者被賦予“全媒體記者”身份,數臺電腦加大屏,就搖身一變“融媒體新聞生產指揮中心”。物理上的硬件框架一應俱全,但缺少對自身優勢研判和路徑規劃。

客觀地說,與中央級媒體相比,地方媒體在信源、人員配比、編輯能力等方面的“傢底”相住宅化糞池清理對有限。若不走差異化融合之路、不提升采編隊伍的新媒體傳播能力,結果將不是轉型升級,而是匆匆上馬草草收尾。

展開剩餘88% 其次,融媒體生產制播預案普遍缺乏實操性。有業內人士指出媒體融合的實質是集約化生產和管理。目前,大多數地方電視媒體的融合之路尚處於試水階段,構建的生產管理模式也基本是紙上談兵。

就突發事件報道而言,在融媒體這一全新制播理念下,如何處理好傳統媒體報道與新媒體發佈流程、做好人力資源調配、在報道中發揮新媒體“快速”與傳統媒體“權威”的特性,還需要形成再造路徑。

第三,對“融新聞”的認識仍然失之簡單,視其為一般的內容分發渠道。前些年,廣電機構紛紛建立瞭網絡電視臺,但大多數並不生產節目,而僅僅是熒屏播出內容的“拆條工”。如今,不少地方融媒體新聞還在沿襲這一省事做法,未厘清不同語境傳播中的方式方法。

如何借傳統媒體品牌助力新媒體發展,新媒體報道如何巧妙融入傳統媒體報道中並為其增值?這些都是亟需思考的問題。實踐中,一些地方廣電已開始走差異化融合傳播道路,其中不乏實操性較強的模式。

本文以“看看新聞”“荔直播”“四川觀察”為例,分別梳理三傢省級電視媒體旗下的新型媒體品牌,是如何在融合背景下與傳統媒體優勢互補,實現雙品牌傳播效應。

“看看新聞”:臺網新聞一體化融合制作

2016年6月台中化糞池清理,“看看新聞”正式上線。它是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電視新聞中心打造的一款新媒體產品。在最新的“中國新聞網站APP排行榜”中,排名全國20強。

這款定位為原創視頻新聞的融媒體產品,整合瞭東方衛視新聞團隊、上海電視臺新聞團隊、外語中心團隊和原看看新聞網團隊資源,借助“互聯網+”概念,以打造24小時互聯網視頻新聞流為賣點。

打破線性發佈機制,播出渠道互聯互通。相當長一段時期,傳統媒體擔負著向社會提供資訊的功能。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普及,信息流開始朝小屏聚合。對電視最突出的沖擊便是影響開機率,強化其伴隨特性。

SMG提出互聯網視頻新聞佈局,目前“看看新聞”承制的新聞播出渠道主要分為:一是傳統的東方衛視頻道,二是集團所屬的IPTV、手機電視和百視通互聯網電視平臺,三是“看看新聞”手機客戶端。

新聞直播以互聯網為主框架,傳統電視頻道根據自身編排,在各時段接入信號,滿足傳統電視觀眾收視需求。同時,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播出平臺更加多元,不僅以受眾為中心,通過回放功能滿足時移觀看需求,彌補電視線性制播劣勢。

在一些非常規報道中,與傳統電視播出頻道組合,事先開窗介入,事中直播信號源持續關註。筆者認為,播出渠道的互聯互通、切換自如,無疑是傳統媒體借新型媒體,占領互聯網新聞陣營的一種方式。

品牌定位清晰,網絡內容補給電視。在“看看新聞”的品牌營銷上,SMG電視新聞中心並未另起爐灶,而是將其植入已有傳統電視平臺和集團各互聯網渠道。電視新聞中心在東方衛視各檔新聞節目中,除瞭以主播口播等方式介紹“看看新聞”,還在屏幕出現啄木鳥狀的標志性LOGO、“Knews24”字樣及二維碼。

統一包裝,打通視覺傳播壁壘,強化“看看新聞”這一核心新聞品牌,讓觀眾形成“看看新聞=東方衛視(傳統媒體)+看看新聞APP或網頁(互聯網媒體)”的概念,從而邁出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步。

筆者發現,作為原創視頻新聞發佈者的“看看新聞”,已開始有意識策劃選題,一些優秀短片系列開始補給電視新聞內容。

2017年4月初,“看看新聞”推出系列短片《夜·上海》,每集平均3分半鐘,從小人物切入,巧妙運用大數據講述發生在上海夜晚街頭巷尾的故事。系列短片通過“看看新聞”首播,在網友中引發共鳴及口碑效應,隨後亮相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上海早晨》等新聞欄目。

“荔直播”:亮劍網絡直播,積極臺網聯動

“荔直播”是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打造的直播品牌。2017年5月正式上線。目前,已實現平均每月10場的直播體量,單場在線收看人數從10萬到突破百萬,最高流量過2000萬,直播網友互動評論留言場均500條,活躍場次的網友評論上千條。

網絡大時段直播是特色,直播內容多獨傢。江蘇廣電是電視民生新聞發源地。民生新聞生產中積累的SNG連線經驗,讓江蘇廣電擁有較成熟的直播能力。互聯網發展催生出多種新業態,網絡直播已成為全民流行新風潮。

在全媒體突圍戰中,江蘇廣電順勢選擇網絡直播作為融合報道破題方向,在原有傳統媒體品牌基礎上,打造特色鮮明的大時段網絡直播報道。

目前“荔直播”自制主題有以下三類:

一是執法直播。團隊聯合相關部門開展“陽光執法”,直播主題多為交警查酒駕、法院抓“老賴”等。記者兵分多路,在連續數小時直播中深入執法一線。同時分設演播室,主持人與嘉賓針對執法直播中的具體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觀眾既看瞭熱鬧,又從中增強瞭法律意識。

二是發揮策劃能力,做獨傢報道。2017年5月,“荔直播”特派三名記者全程跟蹤直播江蘇常州人張建國成功登頂珠峰。在2017全球特技飛行群鷹會上,直播記者站在機翼上,高空體驗“空中芭蕾”特技。這類直播題材有一定噱頭,往往能抓住觀眾好奇心。

三是突出地域性熱點話題。如,2017年南京民辦“幼升小”當天,多路記者直擊現場。豪雨當前,南京城區多處被淹。記者駕車直播路況和受災情況等。江蘇廣電還加入全國強勢省級媒體結成大直播聯盟,努力拓寬“荔直播”題材。

臺網平臺直播共享,打造個性化“熟面孔”。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堅持優質資源平臺最大化共享,在“荔直播”品牌建設中,借已有電視品牌開路。在“荔直播”正式上線前,團隊已成功在去年南京長江大橋封閉當天進行瞭臺網直播。

每次網絡直播前,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除瞭利用旗下“江蘇新聞”微博微信進行推廣,還會在獨立運營的公共新聞頻道及衛視新聞播出窗口推出宣傳片和預告遊動字幕。各檔新聞節目中,主播以口播等方式對直播相關信息進行播報。

在網絡直播當日,中心將統籌直播具體時長,及時安排網絡直播信號及連線接入電視整點新聞中。

“荔直播”

在網絡直播過程中,記者開始有意識地口播強化“荔直播”隸屬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這一品牌概念,並在直播中預告會在電視整點新聞中直播連線等內容,吸引觀眾打開電視機收看直播。

在電視連線結束後,一般情況下電視頻道還會以“口播+字幕+二維碼”的形式對網絡直播進行宣傳。傳統電視還充分發揮編輯功能,及時整合播發直播內容和後續看點,為“荔直播”持續造勢。兩個平臺相互預告,看似分流實則形成聚合傳播效應。

值得註意的是,在“荔直播”中,出鏡記者的人設借鑒瞭網絡直播平臺上“網紅主播”概念。充分考慮直播主題與出鏡記者契合度,同時讓記者有意識在直播過程中及時與留言網友互動,並註意網絡直播語言與電視直播語言的切換。努力打造具有標志性的“荔直播”門面擔當。

“四川觀察”:突發事件直播下的讀屏時代台中包通馬桶

四川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四川觀察”,把新型媒體元素融入傳統電視制播中。“四川觀察”於2017年1月1日正式上線,主打原創獨傢短視頻和新聞事件直播。

此前,四川廣電相繼推出熊貓視頻APP、金熊貓APP等。“兩平臺”“五產品”為核心的融合發展總體佈局逐步形成。

隨著新媒體崛起,突發事件中碎片化消息往往快人一步,其中也不乏謠言。如何與新媒體在消息發佈上搶效率,核實信息阻止謠言四起?四川廣電總臺在九寨溝地震特別報道中的實踐為業界提供瞭具體方向。

積極發揮整合優勢,以短視頻現場見長。2017年8月8日21:19,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11分鐘後,四川電視臺新聞資訊頻道插播第一條地震消息,隨即打破原有編排,推出大型直播特別節目《九寨溝縣7.0級地震搶險救援特別報道》。

22:40,四川衛視並機直播。首輪特別報道持續瞭4小時30分鐘。成都距九寨溝大約500公裡,車程最快需要近8小時。短時間內開窗直播,最大難度在於掌握的現場信息不足。本次突發直播,四川廣電巧妙運用瞭“四川觀察”這一平臺,開啟讀屏模式。

四川廣電總臺九寨溝地震特別報道

“四川觀察”在電視突發直播中至少發揮瞭兩方面作用:

一是整合消息源的作用。“四川觀察”利用內部定位系統,第一時間掌握記者動向,篩選記者發回的圖片、視頻、文字等碎片化消息搶先播報。

整合以央視、新華社為代表的國傢級媒體,以及省內主要媒體、相關部門等信息,第一時間跟進發佈,確保瞭內容真實性和權威性。

二是為直播提供大量現場短視頻。電視是聲畫傳播的藝術,突發事件報道中電視更要放大這一核心競爭力。從本次直播看,報道前期視頻來源主要為遊客自拍視頻,時長在10秒到30秒之間。播出時多為“現場聲+字幕”或主播畫外音等方式呈現。

隨著報道深入,記者開始成為提供短視頻的主力軍。一線采編隊伍利用手機錄制視頻報道,通過網絡及時回傳。這對記者的現場報道能力有一定要求。

“四川觀察”上線之初,便要求記者擁有新媒體發稿能力,並且納入月底考核,這在一定程度上鍛煉瞭采編隊伍的現場報道能力。短小精悍的現場報道視頻是繼SNG、4G直播之後,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常規模式。

多形式展現新媒體產品。在本次特別報道中,“四川觀察”的身影無處不在。除瞭在屏幕右方掛有二維碼外,直播過程中主播隨時通過手中手機及大屏幕,刷新信息調取短視頻。這種讀屏模式,豐富瞭前期直播資源相對匱乏時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推廣瞭“四川觀察”品牌。

以上三傢地方廣電在融媒體道路中都重視以傳統電視為抓手,充分分析自身在傳統媒體發展中的優勢,進而在新型媒體發展中尋找具有差異化和針對性的路徑。

在對新媒體品牌的培育中,善於融合傳統品牌,借已有平臺和美譽度增加曝光率。在融媒體新聞生產制作中,二者形成有機整體,放大各自特色與效應精準發力。

(文:陳超 陳靚;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閱讀 (0) 網站地圖 首頁

新聞

財經

體育

娛樂

軍事

汽車

房產

圖庫

小說

歷史

科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bn911bz91 的頭像
    dbn911bz91

    真真的購物車

    dbn911bz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